西部網訊(記者 劉望)山陽縣漫川關鎮古鎮社區是一個回族和漢族群眾共同居住的社區,一條青石鋪筑的明清古街,街道兩邊是古色古香的建筑,人來人往柔腸軟語的問候,繪成了漫川關古鎮社區獨有的風貌。該社區1656戶4007人中,僅剩的貧困戶9戶26人,預計今年全部脫貧。
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
62歲的回族老人白廣蓮是該社區的貧困戶,享受低保政策,是典型的因病致貧的貧困戶。幾年前,白廣蓮的丈夫患病,前后住院治療花了一大筆醫藥費,再加上孩子上學,因病致貧與因學致貧壓在她的肩頭。白廣蓮自己又身患疾病,平日里吃藥也需要不少的花費,讓她喘不過氣來。
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脫貧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”這是當地干部和群眾的信念。“因為家庭條件不好,孩子一度想從大學退學,鄰居們有錢的湊錢,沒錢的幫忙照看孩子的父母,總算把孩子又勸進了學校。“周圍鄰居說,目前,白廣蓮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,生活逐漸有了起色。
脫貧攻堅工作以來,古鎮社區黨支部緊緊團結各民族團體,協商共治,拉起手來,致力脫貧,依托優越的生態地理條件,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,逐步形成了以生態農業、商貿流通、旅游觀光為主的多元化產業脫貧體系。該社區現有居民1656戶4007人,其中回族居民31戶86人。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244 人,回族貧困戶1戶2人。目前已經脫貧71戶218人,包括白廣蓮在內的剩余貧困戶9戶26人,預計今年全部脫貧。
民族團結做基石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
如果說脫貧攻堅是民族社區同胞好日子的開始,站在脫貧攻堅的終點和鄉村振興的起點,古鎮社區黨支部開始考慮打造當地群眾幸福生活的寬闊坦途。安義梅在古鎮經營了一家餐館和民宿,2017年,為促進回族居民在古鎮社區發展產業,政府出資對安義梅家的民宿進行了仿古外立面改造,大大改善了民宿的形象。
在聊到這些年發展的變化時,安義梅喜上眉梢,“現在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,每年能掙17至18萬元,比起10多年前,收入翻了一番多。”據介紹,古鎮社區回族居民十戶九商,從事餐飲食品加工、民宿客棧經營等行業,售賣玉米鍋巴等各類土特產,戶年均收入可達6萬元以上。獨具特色的涼皮、羊肉泡饃等美食,味道純正,遠近聞名。
民族團結作為古鎮社區群眾生活向上想好發展的基石,將繼續引領社區因地制宜,精準施策。“我們會繼續大力發展培育少數民族聚集地的特色優勢產業,合力創新方式方法把產業興起來,讓回漢居民的腰包鼓起來,日子紅火起來。”社區黨支部書記介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