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隨陜西省委統戰部“統戰宣傳基層行”采訪團赴陜南安康、漢中等地調研看到,陜南秦巴山區作為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,是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,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,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,凝心聚力,多措并舉,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,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。
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,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的關鍵之年。當前,我國農村采取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為基礎的經濟制度,農業生產以戶為基本單位,農業產業呈現“小、散、弱”的特點。陜南秦巴山區雖然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勝利,但其土地資源和農業產業“小而散”的特點仍比較突出,農村農業發展的組織、生產基礎還有待加強,農村人居環境、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有待全面提升,積極構建發展“大”農業,農村產業要走融合發展的道路,切實推動鄉村實施“強基健肌”工程。
所謂“強基”:
一是要加強農村農業發展的組織基礎。支持秦巴山區鄉村探索建立“聯村經濟體”。通過對資源相近,勞動力弱,基層組織弱,生產條件差的鄉村要建立“聯村黨組織”,依托“聯村黨組織”發展聯村經濟體。根據農村資源及產業發展特點,探索引導農村發展“村集體經濟組織+農民專業合作社+社會經濟組織”的農村新的混合所有制組織。
二是要加強農村農業發展的生產基礎。加大陜南秦巴山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,通過“改坡”、“活土”,“固壩”,實施土石山區,丘陵地區的坡田改梯田,改善和增加“活土層厚度”,通過“固壩”治理改造河灘地等工作,全面推動秦巴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。
三要全面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。根據村莊自然條件、村民實際需求,通過對農村的水、電、路、廁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,完善增加公共服務設施。讓農村的“容顏”變美,生產性和服務性“功能”變強。
所謂“健肌”:
一要通過提升農村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。挖掘陜南秦巴山區綠色生態的資源、風土民俗、歷史文化特色資源,整理、盤活資源,大力發展特色農業,觀光農業,體驗農業,充分利用金融手段,做大做強農村集體資產的規模效益,夯實農村產業發展的投融資能力。
二要支持秦巴山區以“鎮”為單位做好鄉村產業規劃。要突破現有“一村一品”的制約,實現以“鎮”為片區,統籌農業生產資源要素的統一配置,提升農業生產、銷售的組織化、專業化、品牌化水平。
三要加強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。建立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作用的致富帶頭人、創業帶頭人、“鄉賢”人才庫,引導他們參與鄉村振興,投資興業,參與鄉村社區社會治理。特別是針對一些縣區黨政機關、事業單位不足60歲轉崗退休的專業人才,進一步發揮他們的作用,鼓勵他們帶領,參與鄉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、生產和服務。(作者張濤,系陜西省政協委員、陜西省統一戰線智庫專家、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、民盟陜西省委社會委員會主任、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)
|